CPG 碳中和:環境聲明的陰暗世界
已發表: 2023-05-02為了展示環境責任,越來越多的 CPG 品牌如今在產品標籤上做出碳中和和可回收性聲明。
隨著消費者、員工、業務合作夥伴和投資者對全球變暖的擔憂加劇,證明環境可持續性的熱潮隨之而來。
與此同時,圍繞碳中和標籤的不一致以及環境營銷標準的缺乏可能會帶來風險。 品牌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漂綠,並以實際行動支持他們的主張。
CPG 碳中和:推動品牌宣稱綠色實踐的壓力點
范德比爾特大學 (Vanderbilt University) 法學教授、《超越政治:應對氣候變化的私人治理應對》一書的合著者邁克爾·范登伯格 (Michael Vandenbergh) 表示,對全球變暖的擔憂促使各大品牌採取行動。
“我們看到碳標籤和中立聲明的增長,因為人們越來越有理由關注氣候變化,”他告訴我們。
“消費者正在尋找某種與他們知道需要做的事情一致的行為方式,而標籤上的信息可以幫助實現這一點。”
更具體地說,Vandenbergh 說品牌受到五種不同壓力的推動,包括:- 客戶: GreenPrint 的一項調查顯示,66% 的美國消費者和 80% 的年輕人願意為可持續產品支付更多費用。 但 78% 的受訪者承認他們不知道如何識別環保公司。 標籤可以提供清晰度。
- 員工:同樣,在 IBM 的一項調查中,67%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更願意申請,而 68% 的受訪者更願意接受似乎具有環境可持續性的公司的職位。
- 供應鏈:許多公司不會與不遵守最低碳中和標準的供應鏈合作夥伴開展業務。 因此,品牌必須保持一致,否則就有失去寶貴業務關係的風險。 事實上,Vandenbergh 計劃發布的數據顯示 80% 的全球最大公司和七個全球行業已經對供應商提出了環境要求。
- 主要投資者:來自投資者的要求與減緩氣候變化更加一致的壓力迫使許多公司變得更具可持續性。 Vandenbergh 指出,美國所有六家最大的銀行都做出了重大的氣候承諾。 在過去四年中,機構投資者將可持續和影響力投資活動提高了 81%。 如果初創公司想要獲得這筆資金,那麼能夠通過標籤展示環保吸引力會有所幫助。
- 運營效率:每個企業,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都感受到提高運營效率的壓力。 減少碳足蹟的努力通常從尋找提高效率的地方開始,例如分銷路線或製造流程,從而節省成本以提高利潤。
什麼是碳核算:定義、好處、障礙
隨著許多企業專注於淨零,碳核算已成為當務之急。 了解組織如何跟踪他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碳核算的好處和挑戰。
環境標籤:有點懷疑地沖洗
然而,碳中和標籤和環境聲明遠非一致,這可能會讓消費者產生懷疑。
儘管碳中和被明確定義為實現淨零溫室氣體排放 (GHG),但品牌可以說他們已經實現了這一狀態,而並非完全靠自己做到這一點。 他們可以通過碳抵消額度來做到這一點。
麻省理工學院將碳抵消額度定義為“可交易的‘權利’或與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 (CO2) 量的活動相關的證書。”
每個碳信用額代表一噸已從環境中移除或阻止進入環境的碳。 通過購買這些信用額度,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可以資助應對氣候變化的項目,而不是採取行動來降低他們自己的碳排放量。
換句話說,一家未能達到其碳足跡目標的公司從另一家超過目標的公司購買信用額度。 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可以聲稱他們正在為全球生態系統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種做法對於能源和金融等行業的公司來說非常有益,因為在這些行業中,完全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特別困難。 根據最近的生態系統市場分析,大約三分之一 (36%) 的標準普爾 500 強公司購買碳補償。
循環戰略:如何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隨著有意識的消費主義興起,企業需要優先考慮循環性。 探索品牌如何在循環經濟中變得更具可持續性。
碳中和聲明可能是有風險的業務
然而,使用抵消在標籤上做出碳中和聲明——尤其是如果這一事實沒有完全披露的話——可能會給品牌帶來代價高昂的法律和公共關係問題。
與企業環境索賠相關的訴訟數量不斷增加,加劇了消費者的懷疑態度。
一些公司也可能利用不一致和缺乏標準來衡量回收和向消費者傳達的標準。 《華爾街日報》指出,一項標籤計劃現在表示公司聲稱他們的塑料包裝“可廣泛回收”,儘管 EPA 數據顯示每年只有 2.7% 的塑料材料被回收。
這一有爭議的變化建立在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將 60% 的聚丙烯容器放入回收箱中——這是根據法律提出此類聲明的最低限度。
什麼是漂綠? 定義、示例以及如何避免它
漂綠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它促使消費者對企業的環境聲明持懷疑態度。 獲取示例、統計數據和避免它的提示。
推動透明度和可信度
在排放目標上取得進展並希望表現出可信度的公司有幾種選擇。 他們可以自己打印聲明並冒著被要求執行任務的風險,或者可以利用越來越多的獨立服務來提供氣候責任認證標誌。
據 Fast Company 稱,其中一家名為 Climate Neutral 的非營利性公司已對 294 家公司進行了認證,其中 80% 位於國內,20% 位於國外,其中包括 Allbirds、Kickstarter、Klean Kanteen 和 REI,代表的碳排放量超過 100 萬噸。
要獲得認證,公司必須經過嚴格的評估過程,涉及其完整的排放量、供應鏈歷史和碳抵消等因素。
Vandenbergh 表示,儘管他同意要求更多地披露公司如何得出他們標籤上的內容,但他認為要求提供更多信息可能太過分,並會阻止他們貼上標籤——從長遠來看,這將是不幸的。
“我希望看到一個所有大公司都被迫提出索賠的世界,即使只有 80% 的公司遵守了這一要求,”他說。 “即使許多致力於碳中和的公司有驚無險,也仍然是一件好事。”